?孩子哭鬧時,你的反應決定他的情商
當孩子哭鬧時,你的第一句話是什么?
“哭什么哭?整天就知道哭,哭有什么用?”
“好啦,別哭啦,羞羞羞。”
想想看,是不是我們也經常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,那何況是一個小孩子呢?
小孩子是最真性情的,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,不開心時,他會哭;遇到困難和打擊時,他會哭;目標沒有實現,愿望未被滿足時,他也會哭。
身邊很多朋友,當孩子哭的時候,第一反應就是“別哭啦!”“不許哭!”,每次涵涵哭的時候,我說:“沒事,想哭就使勁哭吧!”,朋友們會感到不可思議,覺得我這樣做,會教出懦弱的孩子,以后她動不動遇事就只知道哭。
甚至還遇到過一個媽媽,只要她女兒一哭,她就動手打,并且教育孩子“要勇敢點,流血不流淚”。真是軍事化管理呀!
什么是情商高?情商里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。
所謂控制情緒,不是說壓抑著,不讓釋放出來,憋在心底,而是說我承認我不高興,我不滿意,我接受自己的精神狀態,但是我不會讓這個情緒控制我的生活,我會解決問題的。
所以,父母在孩子哭鬧發脾氣時,首先做的不是要去壓抑孩子的情緒,而是先控制好我們自己的情緒。
一起來看看《生氣湯》里,霍斯的媽媽是怎么做的吧?
霍斯今天有一籮筐不如意的事。他想不出第三題的答案。琳達給他一封情書。還有,同學帶來一頭名叫露露的牛,表演的時候踩了他一腳。
好像這些加起來還不夠倒霉似的,放學時,媽媽居然找珍珠阿姨來接他。
珍珠阿姨開車橫沖直撞,一路吱吱嘎嘎,差點兒壓死了三只貴賓狗。
霍斯氣得想打人!他用力踩了一朵花。
媽媽問他:“今天好不好啊?”
霍斯吼了一聲。
媽媽說:“你有沒有謝謝珍珠阿姨呀?”
霍斯咚的一聲趴在地上。
然后,媽媽煮了一鍋湯,他們一起對著鍋子尖叫、齜牙咧嘴、吐舌頭,并且拿勺子乒乒乓乓地敲打鍋子。
當最后一口火龍氣噴出時,霍斯和媽媽都笑了。
霍斯問:“我們到底在煮什么湯啊?”
“生氣湯。”媽媽回答。
他們就這樣肩并肩站在一起,攪散了一天的不如意。
故事中的媽媽面對生氣的孩子,沒有責罵,沒有無休止地追問和說教,而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,然后再引導他用正確的方式發泄出來。
所以,我們遇見孩子有負面情緒時,不妨這樣做;
先處理情緒,后處理問題
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,是油鹽不進的,這個時候講道理最沒用。可我們偏偏會因為這個,把自己也弄得氣憤不已,最后演變成大人跟孩子之前的權利之爭。
有可能你的“以暴制暴”,因為孩子的弱小,暫時把他壓制住了,可他會在青春期,自以為“翅膀變硬”的時候等著叛逆你呀。
所以,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,不要想著粗暴壓制,或者不當回事兒地嘲笑他,而是要先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。
“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對不對?來抱抱,你是不是覺得……”
先用共情的方式,讓孩子明白,他是被理解的,而且有壞情緒是很正常的。
引導孩子通過合理的渠道發泄負面情緒
對大腦成像的研究證明,用語言把一個人心中強烈的情緒說出來,有利于這個人的心情逐漸地平復。所以,如果孩子會說話了,不妨引導他把情緒表達出來。
如果孩子還小,讓孩子和“情緒”呆一會,哭就哭一陣。還可以找一個專門的發泄工具,比如枕頭。
當然你也可以讓孩子通過畫畫,涂鴉,盡情地把心中的不滿都畫出來。還可以讓他唱歌,隨便什么詞什么曲,瞎編亂造也行,吼吧。
通過引導讓孩子明白,有壞情緒不是他的錯,是人之常情,但如何發泄就是門學問了,不是對家人亂發火,也不是指責孩子,看啥都不順眼,隨便亂扔亂砸東西,而是有這么多合理的途徑可以發泄出來,同樣讓自己心情舒暢,又沒有傷害到別人。
為什么很多人總愛傷害自己最親的人呢?除了知道自己的親人會無條件包容外,還因為從小他就是這樣處理負面情緒的,成習慣了。
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
很多孩子目標沒達成,愿望未被滿足時也會哭。
比如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,自己不敢說,跑去跟媽媽哭。
那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抱抱孩子,給他安全感,然后共情說出他內心的真實感受,“你是不是很想玩軒軒的那個小車,又不敢說,所以很傷心呀?”,接著引導孩子,讓他自己去解決,是大膽去提要求?還是拿自己的玩具去交換?是媽媽跟在你身后一起去說?還是你自己去說?等等。
情緒經常被接納的孩子,他們的性格一般比較平和、與父母的關系也比較親近,有啥事也愿意跟父母一起溝通;而經常被阻止宣泄情緒的孩子,他們的內心是壓抑的,有什么話也不會對父母開口,親子關系也越來越遠。
孩子還小的時候,我們可以用簡單粗暴的方式,很快地壓制他,可能你不愿意去共情,去耐心溝通,覺得那很麻煩,但你現在在孩子身上偷的懶,也許他青春期時將會如數奉還。
所以,不妨從現在起,就試著對孩子多一點耐心,畢竟為人父母是一場智慧和心胸的修行。沒有你預想的那么容易,但其實也沒多難,關鍵在于你肯不肯。